第三卷 大风狂 第261章 普加切夫眼镜蛇(1 / 2)
最快更新风在身后最新章节!
第三卷大风狂第261章普加切夫眼镜蛇
ps:昨天值班,这章也是补昨天的。
xxxxx
此时的校长办公室已是一片狼藉,牧羽和那个中年男子隔着宽大的办公桌相对而立。而此前还信心十足的慕容老夫妻,这会儿正脸色苍白的紧靠在房间一角,满是惊恐的眼神儿直直地投在牧羽身上。
牧羽还是那么安静的站在那,脸上也没什么特殊的表情,但起伏略显急促的胸膛,以及嘴角隐约可见的血丝,却清清楚楚的说明刚才对战的激烈程度。那个被慕容启明称为称为小武的中年男子也没好到哪去。
如今这个场面,可是着实出乎慕容老两口放入意料。在来找此之前,他们自认已经很了解牧羽了。虽说有很多事并没查出来,但牧羽有着不错的功夫这件事,还是知道的很清楚。就连那次牧羽单挑师大四个武术团体的现场视频,他们也都看过。
可有很多时候,人的思维是相当古怪的,没亲眼看到过的事,还真是不大容易相信。更多的,则是认为那不过是一群闲得无聊的年轻人在头脑发热之下产生的闹剧。不单是慕容老两口持这种观点,那个一直站在他们身后的中年男人,也就是慕容启明所称呼的小武,也是一样言之凿凿。
但是,慕容老两口并不知道的是,小武并没说实话,最起码说的不是心理话。他们看不出来,小武可看得很清楚。在他看来,这个牧羽虽不见得比他强,但也没差到哪去。之所以会那么说,是为了找机会和牧羽打一场。
这个小武本名叫武至刚,其父是慕容启明老父的挚交老友,也是他的老部下。老来得子才有了武至刚。不过武氏老两口死得早,武至刚就由慕容启明抚养成人,待之是亦子亦弟。而这个武至刚天性好武,对武道之外对的任何事都没什么兴趣,包括女人在内也是如此。
而为了这个好武几近成痴的武至刚的终身大事,慕容启明没少上火。可这位却是个油盐不浸的倔种,甭管慕容老两口怎么劝,他还是那副德行。眼看这位武痴晃悠到四十多岁,还是孤伶伶的一人,慕容启明急得头发差点儿掉光了。可对这位。甭管是慕容启明还是蓝韵仪都没什么办法,劝又劝不动,也只能由他去了,但心里却觉得对不起父亲的老友。
或许是因为一直未娶,也就更不可能有孩子,武至刚除了一如既往的练武之外,将所有的剩余时间和爱全部倾注在慕容聪和慕容惠身上,甚至比慕容启明还要溺爱。在慕容兄妹之中,武至刚最喜欢慕容聪,慕容聪有什么要求,武至刚从来没没让他失望过。而半年前慕容聪被打,他比慕容夫妻还要恼火。
武至刚从没觉得慕容聪是在横刀夺爱,更不认为他的做法有什么不对。慕容大少爷能看上谁,那就是谁的造化,她有什么资格拒绝,居然还敢打人?反了她了!
再者,武至刚觉得慕容老两口这么做纯粹是多余。替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小子考虑那么多干什么?直接轰走不就行了。要是敢不识抬举,直接打跑不就完了,费那个劲干什么?而有了如此这般想法的武至,当然是怎么看都觉得牧羽不顺眼,要不是慕容启明一再叮嘱,他早就动手了。不过,即便是再生气,武至刚也没小看牧羽。
刚才一动手,武至刚就没留什么力,打算快速击败牧羽。这里有给慕容聪出气的意思,也有见猎心喜的因素。
但即便是已经高估了牧羽,可这一动起手,武至刚和慕容老两口还是心惊不已。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面前这个年轻人居然能在他的全力打击下有攻有守而不落下风。
小武是谁?那可是号称打遍京城无敌手的不败神话。可现如今,却在牧羽如潮般的攻势下手忙脚乱,哪还有丝毫的往日风采。有这样的结果,也就难怪他们会心惊不已了。
此时,武至刚凝神注视着牧羽,除了心境对手的强悍之外,一方面想着刚才对手的动作,另一方面则想从他的神态上找出些许漏洞,好发动最后的致命一击。当然,武至刚并不是真的想要牧羽的命,主要是给慕容聪出气。
武至刚在心里暗暗的称量牧羽,牧羽也在琢磨他。说实话,即便是对付杜子寒,牧羽都没觉得有着费劲。牧羽现在可以肯定,这个人比那个极真空手道高手大竹健三郎还要厉害得多。实事求是的说,这个人是牧羽出师以来所遇到的最强者。对他功夫,牧羽除了感兴趣之外,也一样是推崇不已。
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腰腿功扎实、脚下生根、功架端正、发力充足。腿击劲足力满、干净利落。拳路多变、实有鬼神莫测之机。
以这样的拳法,绝对是历经千锤百炼。相对的,他那个还不是很成熟的鹰击就要差上许多了。之所以不落下风,更多的是因为武至刚不熟悉他,否则就不是连挨两记重击这么简单了。
“迷……踪……拳!”想了半天,牧羽终于确定对手所使用的是什么拳术了。
迷踪拳,又名迷宗拳、迷路拳、迷踪艺。像所有古老的拳术一样,其起源亦是众说纷纭。
一说此拳起源于唐末,传至宋代时由卢俊义在少林寺加以发展而成。卢俊义收燕青为徒,并同上梁山泊。卢俊义引退后,燕青广泛传授此拳,故又名燕青拳。另一说法是燕青门徒因佩服燕青的拳艺,但因燕青投靠梁山泊,故隐燕青之名,将燕青拳改称为秘踪拳。
又传说燕青被官兵追逼到梁山时,雪上未留足迹,致使官兵迷路,故又称此拳技术为迷踪艺,后来传到清代的孙通。还有一说,是清代山东泰安人孙通自少林寺学得此技,后广传于河北山东一代。